武承嗣是何许人也?非皇子却为何有皇位继承资格?
作者:佚名 来源:未知 时间:2024-12-02
武承嗣是什么人?虽不是皇子,却有资格继承皇位
武承嗣,字奉先,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(649年),卒于武周圣历元年(698年),是并州文水(今山西省文水县)人。他是唐朝荆州都督武士彟的孙子,女皇武则天的异母兄武元爽之子。武承嗣的一生,与武则天紧密相连,作为武则天的侄子,他凭借这层关系,在武则天称帝后成为唐朝(武周)政坛上一名重要人物,甚至一度有资格继承皇位。
早年经历与仕途起步
武承嗣早年曾随父亲被流放到振州(今海南三亚)。咸亨五年(674年),武则天奏请将武承嗣召回京城,袭封祖父武士彟的周国公爵位,并授予尚衣奉御一职。武则天掌权后,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,开始重用武氏亲属。武承嗣借此机会,仕途一帆风顺,很快便迁升为秘书监。
光宅元年(684年),武承嗣被授予礼部尚书、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官职。垂拱元年(685年),他更进一步,加同平章事,成为宰相,不过仅过了一个多月就被罢免。此后,武承嗣的官职几经变动,但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政治地位。天授元年(690年),武则天称帝,建立武周,武承嗣也被任命为文昌左相,成为朝廷中的重臣。
残害忠良与建立武氏权威
武承嗣在武则天称帝前后,为了讨好武则天,不仅极力制造舆论,树立武则天的正面形象,还在政治上采取了极端的手段,残害忠良,排除异己。载初元年(689年),武承嗣开始大肆诛杀大唐皇室成员和大臣中不依附武氏的人,建立武氏七庙,试图以此巩固武氏在朝廷中的地位。
在武则天称帝的过程中,武承嗣唆使酷吏周兴,罗织罪名,杀戮了许多李唐宗室成员和大臣。例如,在天授元年(690年),武承嗣唆使周兴诬陷唐高宗李治的儿子隋州刺史泽王李上金、舒州刺史许王李素节谋反,导致李素节被缢杀,李上金自杀。同时,武承嗣还劝武则天杀掉李孝逸、韦方质等许多声望甚高但不依附武氏的文武大臣,为武则天称帝扫清了道路。
争夺太子之位
武则天称帝后,虽然立了自己的儿子李旦为太子,但武承嗣一直觊觎着太子之位。他认为,只有先当上太子,将来才有可能成为皇帝。因此,他不断派人向武则天游说、乞请,同时极力讨好武则天和其宠臣,谋求他们的支持和赞同。
天授二年(691年),武承嗣令凤阁舍人张嘉福,唆使洛阳人王庆之等数百人上表,请求立武承嗣为太子。王庆之屡求见武则天,以死泣请,要求变易太子。武承嗣的理由是“神不欲歆类,氏不祀非族”,即既然武氏为皇帝,就不应该以李氏子孙为皇嗣。然而,这一请求遭到了宰相岑长倩、格辅元的反对。武承嗣遂指使酷吏来俊臣诬陷岑长倩、格辅元等数十人谋反,导致他们全部被杀。
长寿元年(692年),大臣李昭德以武承嗣既为亲王,又为宰相,权势太重为由,建议罢免了武承嗣的宰相职务。此后,武承嗣虽不再担任宰相,但仍保持着亲王的高位,并在朝中继续发挥影响力。他不断派人向武则天游说,希望武则天能立自己为太子。然而,这一愿望最终未能实现。圣历元年(698年),唐中宗李显复被立为太子,武承嗣做太子的幻想彻底破灭,忧愤而死。
阿谀拍马与加尊号
为了争做太子,武承嗣不仅残酷迫害反对者,还对武则天及其宠臣极尽阿谀之能事。长寿二年(693年)九月,武承嗣率领五千人上表,请求加尊号“金轮圣神皇帝”;延载元年(694年)五月,他又率领二万六千余人,请求加尊号“越古金轮芒神皇帝”。武承嗣等两次请加尊号,武则天都接受了,并高兴得大赦天下。
武则天宠信薛怀义(即冯小宝)时,武承嗣、武三思兄弟对薛怀义执僮仆之礼以事之;武则天宠信张易之、张昌宗兄弟时,他们更是争为执辔,谓易之为五郎,昌宗为六郎。通过这些阿谀拍马的行为,武承嗣试图赢得武则天的欢心,为自己争夺太子之位增加筹码。
家庭与后代
武承嗣有多个儿子,包括武延基、武延秀等。他们都在武承嗣的庇护下成长,并在武周时期担任了一定的官职。然而,随着武承嗣的去世和武则天对朝政的逐渐放手,武氏家族的影响力也逐渐减弱。
武承嗣的墓志铭由中国农业博物馆藏,由梁王武三思撰序、崔融撰铭,形制较大、规格较高,是已发现的唐王侯级墓志中最大者。墓志铭中详细记载了武承嗣的生平事迹和家族背景,是研究武承嗣及其家族历史的重要资料。
总结
武承嗣作为武则天的侄子,凭借与武则天的亲密关系,在唐朝(武周)政坛上崭露头角。他残害忠良、排除异己,试图巩固武氏在朝廷中的地位;同时,他也极力讨好武则天和其宠臣,争夺太子之位。然而,最终他未能如愿以偿,忧愤而死。尽管武承嗣在政治上采取了极端的手段,但他的才华和野心仍然值得后人深思。他的经历也反映了武则天时期唐朝政治的复杂性和残酷性。
- 上一篇: 揭秘“业已”的真正含义
- 下一篇: 蘑菇(mushroom)是否属于可数名词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