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年级上册第一课《白鹭》全文内容是什么?
作者:佚名 来源:未知 时间:2024-11-12
《白鹭》是五年级上册语文的第一课,这是一篇由中国现代杰出文学家郭沫若于1942年10月创作的散文。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白鹭的生态特征,表达了对寻常事物中内在美的赞美,并隐晦地通过白鹭的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政治追求。全文结构清晰,语言凝练,情感真挚,是学生们接触和学习散文的佳作。
文章内容与结构
《白鹭》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,通过总分总的结构,层层递进,将白鹭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第一部分(第1自然段):总起全文,以“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”作为开篇,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主题,用诗一般的语言为全文奠定了基调。这个比喻不仅突显了白鹭的美丽,还让读者在阅读之前就对白鹭充满了期待和遐想。
第二部分(第2-5自然段):具体描写了白鹭的外形之美。从白鹭的色素配合、身段大小等方面,逐一展现了其精致的美丽。郭沫若在文中写道:“那雪白的蓑毛,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,那铁色的长喙,那青色的脚,增之一分则嫌长,减之一分则嫌短,素之一忽则嫌白,黛之一忽则嫌黑。”通过细致的描写和对比,白鹭的美跃然纸上,让读者仿佛亲眼见到了这只美丽的鸟儿。
这一部分还通过与白鹤、朱鹭、苍鹭的比较,进一步突出了白鹭的适宜与精巧。白鹭虽然常见,但正因为它的平凡,使得人们常常忽略了它的美。作者用对比的手法,将白鹭的美更加鲜明地呈现出来。
第三部分(第6-8自然段):通过“水田钓鱼”“枝头独立”“空中低飞”三幅画面,描写了白鹭在不同场景中的美。白鹭在清水田里悠然自得地钓鱼,仿佛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;它在清晨的小树上孤独站立,悠然自得;黄昏时,它在空中低飞,为乡居生活增添了一份诗意。这三幅画面生动而富有诗意,让人感受到了白鹭在不同情境下的韵味无穷。
第四部分(第9-11自然段):总结了全文,再次强调白鹭如诗一般的美,并称之为“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”。文章最后,作者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白鹭的赞美和喜爱,与第一部分的开篇相呼应,形成了完美的闭环。
教学要点与学习方法
学习《白鹭》这篇散文,不仅可以欣赏到白鹭的美丽,还可以学习到许多写作技巧和方法。
1. 生字词的学习:
要求认识“鹭、嫌”等8个生字,掌握“精巧、配合”等词语。可以通过查字典、联系上下文猜读、借助熟字识字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。
特别是对于形声字,可以按照形声字构字规律来识记,如“鹭”是鸟类的一科,常见的有白鹭、朱鹭、苍鹭等。
2. 课文朗读与背诵:
正确、流利地朗读课文,理解课文内容。
选取课文中的精彩段落进行背诵,积累优美的语言材料。
3. 写作手法的分析:
对比手法:如将白鹭与白鹤、朱鹭、苍鹭进行比较,突显白鹭的精巧。
拟人手法:如将白鹭在清水田里觅食的情景描写成钓鱼,赋予了白鹭人的情趣。
比喻手法:如将白鹭比作一首精巧的诗,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。
4. 插图的利用:
课文插图采用中国水墨画风格,与课文描绘的意境极为吻合,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,感受白鹭之美。
5. 关键词的理解:
文章中多次出现“精巧”“韵味无穷”等关键词,要理解这些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,并通过这些关键词把握文章的主旨。
学习拓展与思考
学习《白鹭》后,可以进行一些拓展思考,深化对课文的理解。
1. 白鹭的象征意义:
作者通过白鹭的形象,不仅赞美了白鹭的美,还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追求。白鹭象征着平凡中的伟大,它虽然常见,但却有着非凡的美。
2. 生活中的美:
生活中有许多像白鹭一样的事物,只要我们用心留意,用心思考,就会发现它们的美。比如,竹涛声声、白鸽群飞、日升日落等,都是充满韵味的美。
3. 写作实践:
可以模仿《白鹭》的写作手法,描写自己熟悉的一种动物或植物,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描写,展现其独特的美。
4. 情感共鸣:
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,思考自己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能够让自己产生类似的情感共鸣,并尝试用文字表达出来。
总结
《白鹭》是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