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板桥所属朝代是什么
作者:佚名 来源:未知 时间:2024-11-10
郑板桥,原名郑燮,字克柔,号理庵,又号板桥,被尊称为板桥先生,生于1693年,逝于1766年,是清朝一位杰出的书画家、文学家以及清官。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,不仅在艺术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,更在仕途上展现了深厚的民本思想和高尚的为官之道。
艺术的巨匠
郑板桥是“扬州八怪”的重要代表人物,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诗、书、画三个方面,被世人誉为“三绝”。他的画作以兰、竹、石最为著名,自称“四时不谢之兰,百节长青之竹,万古不败之石,千秋不变之人”。郑板桥画竹五十余年,取法于徐渭、石涛、八大山人等人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。他的兰竹画取法自然,体貌疏朗,风格劲峭,既体现了竹子的坚韧不拔,又寓含了他本人的高洁品格。
《甘谷菊泉图》《清光留照图》《墨兰图》等作品均为郑板桥的代表之作,深受人们喜爱。《竹石图》是郑板桥六十二岁时创作的纸本墨笔画,现藏于上海博物馆,通过画竹来抒发自己的理想和生活态度。《荆棘丛兰图》以兰、竹为题,间以山石,画法豪纵,以草书中竖长撇之笔绘写兰丛,高低侧欹,各不相同,花姿花色也各有千秋。竹丛空灵润秀,神韵俱全,画卷末是一丛生长于荆棘之中的兰花,开花远盛平常兰丛,正中作者自题之中所说“无小人不能成君子,故棘中之兰更硕茂矣”的词意,反映了画家卓立不群、坚贞高洁的品格。
郑板桥不仅擅长绘画,其书法和诗歌创作同样令人称道。他的书法作品流畅自然,别具一格,展现出深厚的书法功底。而他的诗作则语言质朴,情感真挚,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。
为官的楷模
郑板桥一生虽仕途坎坷,但始终心系百姓,以民为本,他的为官之道堪称封建时代官吏的楷模。他早年参加科举,历经坎坷,终于在乾隆元年(1736年)中进士,后历任山东范县、潍县县令。在任期间,他勤政爱民,廉政奉公,深受百姓爱戴。
在范县任上,郑板桥经常身着平民衣服走到百姓中间,体察民情,了解百姓疾苦。他重视农桑,兴修水利,鼓励百姓发展生产,使范县百姓安居乐业。在潍县任上,他更是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高尚的为民情怀。当时,潍县因连年涝灾导致大饥荒,百姓食不果腹。郑板桥果断开仓放粮,救活了万余名灾民。他还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接济灾民,甚至自掏腰包替百姓完税。
郑板桥深知“民大于天”,因此他始终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。在潍县任上,他带头捐资修建城墙,以防水浸寇扰。他托专人掌管钱财并实行开支公开,避免了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。他微服私访,了解真正的民意民情,对衙门出行的繁琐扰民礼仪能免则免,经常不坐轿子,不搞鸣锣开道,真正做到了亲民爱民。
郑板桥对百姓的关爱不仅体现在物质上,更体现在精神上。他写下了许多为百姓鸣冤叫屈的诗作,如《逃荒行》《孤儿行》《悍吏》《私刑恶》等,从篇名就能看出是站在百姓立场的忧民呐喊。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“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”的深刻内涵。
思想的先驱
郑板桥自幼接受传统的儒家思想教育,他忧国爱民,称“天地万物之事”重于“一身一家之事”。他对孟子“得志,泽加于民;不得志,修身见于世”的观点十分赞同,明确提出“立功天地,字养生民”的观点。在他看来,国之“本”的“四民”中,处于第一位的是农夫。他以“农工商士”的排序,把农夫排在第一位,原因是农夫“皆苦其身,勤其力,耕种收获,以养天下之人”。他认为,如果“天下无农夫,举世皆饿死矣”。
郑板桥不仅高度肯定了工、商、士的社会作用,还强调要仁爱平民。他说:“谁非黄帝尧舜之子孙。”既同为炎黄子孙,就无高低贵贱之分。所以,即使一国之君也要体察民心,仁爱天下。他提出了“民为贵,君为轻”的观点,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理念。
郑板桥的思想和行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他的为官之道和民本思想为后世官员树立了榜样。他的艺术作品则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,被后人广为传颂。在今天看来,郑板桥的思想和行动仍然具有现实意义。他的清廉为民、勤政爱民的精神是我们今天党员干部应该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。
郑板桥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和深刻的思想内涵。他不仅是艺术领域的巨匠,更是为官之道的楷模和思想领域的先驱。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“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”的深刻内涵,展现了封建时代官吏的高尚品格和为民情怀。在今天看来,郑板桥的精神和思想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。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他的清廉为民、勤政爱民的精神,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。
- 上一篇: 麻辣豆腐的绝妙制作秘籍
- 下一篇: 揭秘:轻松查看QQ群成员排行榜的绝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