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nd软件站:一个值得信赖的游戏下载网站!

end软件站 > 资讯攻略 > 探索瓢虫世界:益害之分,几星为友?

探索瓢虫世界:益害之分,几星为友?

作者:佚名 来源:未知 时间:2024-11-13

瓢虫是一类体色鲜艳、常见且广泛分布的小型昆虫,它们属于鞘翅目瓢虫科。瓢虫的种类繁多,根据背上的星点数量,人们常常将它们称为“几星瓢虫”。这些瓢虫中,有些是对农作物有益的益虫,而有些则是危害农作物的害虫。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哪些几星瓢虫是益虫,哪些几星瓢虫是害虫。

探索瓢虫世界:益害之分,几星为友? 1

首先,让我们看看哪些几星瓢虫是益虫。二星瓢虫是一种常见的益虫,体长4.5-5.3毫米,体宽3.1-4.0毫米,其身体周缘呈卵圆形,头部黑色,复眼内侧各有一个半圆形的黄白色斑。无论是成虫还是幼虫,二星瓢虫都以捕食蚜虫为主,它们广泛活动于麦田、亚麻及林木果树的蚜虫群中,是害虫的天敌。

探索瓢虫世界:益害之分,几星为友? 2

四星瓢虫同样是一种有益的瓢虫,虽然它们少数时间为植食性,但大多数时间都以捕食蚜虫为生,是蚜虫等害虫的天敌。六星瓢虫也是益虫的一种,其成虫和幼虫均为肉食性,主要以多种蚜虫和木虱为食。在昆虫纲、鞘翅目、瓢虫科中,六星瓢虫因其捕食害虫的特性而被广泛认为是益虫。

探索瓢虫世界:益害之分,几星为友? 3

七星瓢虫无疑是益虫中的佼佼者,它们主要以蚜虫为食,据统计,一只七星瓢虫成虫一天能吃掉100-120头棉蚜、147头菜蚜、59头杏蚜。七星瓢虫因其捕食害虫的高效性,被人们称为“活农药”,在生物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。七星瓢虫身体像半个圆球,头黑黑的,翅膀是橘色的,触角很短,不太明显,其翅膀上有七个黑色的圆点,这也是人们称它为七星瓢虫的原因。七星瓢虫在我国各地广泛分布,在华北南部,人们俗称它为“花大姐”。

除了二星、四星、六星和七星瓢虫外,十二星瓢虫、十三星瓢虫、赤星瓢虫和大红瓢虫也都是益虫。十二星瓢虫生活在草丛中,主要以蚜虫为食。十三星瓢虫主要捕食棉蚜、槐蚜、豆长管蚜、麦长管蚜、麦二岔蚜、小米蚜等害虫。赤星瓢虫的成虫和幼虫同样为肉食性,它们以蚜虫为食。大红瓢虫则主要以绵蚧为食,每头成虫平均每小时可吃2.1粒卵,食幼虫则为1.3头,对控制害虫数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。

然而,并不是所有的几星瓢虫都是益虫,有些瓢虫种类会对农作物造成危害。例如,十一星瓢虫就是一种害虫。它属于植食性瓢虫,体长3.5-5.5毫米,体宽2.7-4.1毫米,虫体周缘卵圆形。十一星瓢虫的头黑色,复眼黑色,内侧黄斑不及眼宽之半,不紧靠复眼,复眼下部内凹处有小黄斑,不与眼侧相连。唇基黑色,前缘常有细窄的黄色条纹,上唇黑色,上颚外面黄色。前胸背板黑色,前角有三角形黄白色斑。这种瓢虫主要危害茄科植物,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。

二十八星瓢虫同样是一种危害蔬菜的典型有害瓢虫,它是马铃薯瓢虫和茄二十八星瓢虫的统称,主要危害茄子和马铃薯。二十八星瓢虫的典型特点就是背上有28个黑点(黑斑),这是与其他瓢虫最显著的区别。由于其危害严重,二十八星瓢虫在昆虫学分类上被归为害虫。

此外,十星瓢虫也是一种害虫。它是体圆头具细小刻点的节肢动物,昆虫纲鞘翅目昆虫,主要取食葡萄、野葡萄及五敛莓等植物。被害状十星瓢虫叶蝉以成虫及幼虫咬食植株嫩芽、叶片,叶片常被咬成孔洞,严重时叶肉全部吃光,仅留叶脉,对植物的生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。

波氏裂臀瓢虫同样是一种害虫,它们主要以葫芦科植物的叶子为食,对葫芦科植物的生长构成了威胁。虽然这些害虫的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,但它们对农作物的危害却不容忽视。

瓢虫的种类繁多,有益虫也有害虫。对于益虫,我们应该加以保护和利用,通过生物防治等手段,发挥它们在控制害虫数量、维护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。而对于害虫,我们则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,减少它们对农作物的危害。

在生物防治中,益虫的作用不容忽视。例如,七星瓢虫等益虫可以有效地控制蚜虫等害虫的数量,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,保护生态环境。同时,益虫还可以作为生态系统中的指示生物,反映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。因此,在农业生产中,我们应该注重保护和利用益虫资源,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。

然而,值得注意的是,虽然益虫在生物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,但它们的种群数量也不能无限制地增长。在一些地区,益虫种群数量的不断增长可能会损害生态系统的健康,被视为入侵物种。因此,在利用益虫进行生物防治时,我们需要合理控制其种群数量,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。

总之,瓢虫作为一类常见且广泛分布的小型昆虫,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。它们中有益虫也有害虫,对于益虫我们应该加以保护和利用,在生物防治中发挥它们的重要作用;而对于害虫,我们则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,减少它们对农作物的危害。同时,在利用益虫进行生物防治时,我们也需要合理控制其种群数量,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瓢虫资源,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。